当前位置:速扒入 > 生活 > 正文内容

请还中小学校一片宁静的教育天空

速扒入2022年09月18日生活384

近些年来,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以来,打着各种旗号,利用各种幌子,借助各种名义向中小学摊派任务,或者通过中小学完成任务的现象此起彼伏,愈演愈烈。有人戏称,现在的中小学只有殡仪馆不会安排任务,其他的都可以下达安排。这一乱象严重增加了中小学校和教师的负担,干扰了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,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。

众所周知,中小学承载着赓续未来,育人育才,昌盛国家,兴旺民族的重要使命,中小学校园必须是一个清静幽雅,相对独立,不应该受到来自外界过多干扰的地方,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,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,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,更必须拥有一张宁静的讲桌,能够让他们躬耕讲台,守护课堂,潜心教书,安心育人。

然而,不少部门给中小学校强行摊派的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。譬如庆典演出、招商拆迁、站街值守、巡塘守堰、APP下载,还有“涨粉”“推销”等活动和工作,给中小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负担。有些任务,占据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相当大的精力,让不少中小学教师不胜其烦,不堪其苦,疲于应对,怨声载道。


我接触了一些刚刚入职的年轻老师,他们说,原以为校园清清静静的,老师就是安安心心教书育人的,走进校园之后他们才发现,校园如此不纯粹,教书育人似乎成了副业,成天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琐碎事情才是主业。他们每天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做完了之后,已是精疲力尽,反倒发现自己投入到教学的精力没有了,时间也所剩无几了。

如果让中小学校成天被各种摊派所折腾,如果让中小学校园失去应有的庄重和宁静,如果让老师的体力和精力,时间和光阴全部都挥洒在了那些跟教学无关的事情上,试问,孩子们的学习该谁来操心呢?孩子们的未来该谁来负责呢?教书育人的使命该谁来完成呢?国家民族今后的命运该谁来掌握呢?

对中小学减负,还中小学校园明朗清爽的天空,从上到下,三令五申,为什么中小学被“摊派”与教学无关任务现象还是屡禁不止、有令不行,甚至还越来越严重呢?

我以为,其中一个原因是,一些部门认为中小学人员多,队伍大,力量强,通过学校去落实一件事情,不但费时少,速度快,而且效果好,效率高,容易出政绩。他们觉得即使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,一些难以推动的工作,按照常规方法,有可能完成难度大,见效慢,而一旦摊派给学校,以行政手段施压,与目标考核挂钩,学校无可奈何,然后按照“校长—班主任(教师)—学生(家长)”的程序,层层布置,逐级推进,哪个学生不敢听老师的话?又有多少家长敢难为情老师?于是能够立竿见影,速战速决,不费吹灰之力,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于是就有了给中小学校摊派各种额外任务的“前仆后继”,趋之若鹜。


当然最根本的原因,一方面还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。一些部门高高在上,衙门作风盛行,指导工作完全靠开会发文,推动工作主要靠看资料,听汇报,检查督导,考核评比,完成工作则只图“省事”,打“简算盘子”,不顾实际情况,不分青红皂白,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平均摊派任务,一“摊“了事,一“派”万事大吉。

至于对中小学校和教师,压根儿就没有站高望远,考虑其特殊性,尊重其独特性。甚至有的还可能把中小学校作为在自己地盘上游戏权力的一枚棋子,把对中小学教师随意差遣,任意摆布,玩于股掌之间,作为抖威风,显示权力,刷存在感的一种德行。

另一方面还是缺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。当下,一些形式主义向学校不断转移,不少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,相关的商业利益变相入侵校园,给中小学和教师所带来的沉重负担,给教育所造成的诸多乱象,说到底,还是一些部门对教育的重要性、特殊性缺乏深刻认识,对学校,对老师,甚至对孩子,缺乏最基本的情感,最起码的尊重,最应该有的敬畏之心。

他们对教育是说起来重要,忙起来次要,关键时候就不要,向教育伸手,向中小学胡乱摊派,向中小学教师随便“派活”,一切便尽在不言中,也更在他们的常理之中。

要全面落实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《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“涨粉”“评比”“推销”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》,我以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。

首先,应坚持分类治理,精准督导。“治标”之策,是对照检查,突出重点,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,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考核项目,严格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,严厉禁止向学校摊派各种“涨粉”“评比”“推销”等指令性任务;“治本”之策,就是齐抓共管,抓好社会治理,提高执政水平,实实在在形成为中小学校和教师松绑减负合力。对于执行不力、落实不到位的要一查到底,严肃问责。


其次,全社会大兴务实之风,从根本上铲除繁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土壤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两大毒瘤,对社会危害很大。如果任其泛滥,由社会向教育扩散,向学校侵蚀,那破坏力更大。

因为教育是人的事业,是关乎人的发展,是通过潜移默化,启迪思维,洗礼灵魂,教化人,成就人。学校是培养人、塑造人的场所,也是孩子们梦想放飞,人生启航的地方。教育的独特性,学校的持殊性,就决定了教育与学校的纯洁,不容任何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所玷污。孩子们成长的不可逆性,以及孩子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,需要还校园以应有的宁静,需要给老师以应有的尊严与体面,让老师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,投入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。

陶行知先生的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,更不接纳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在校园里的横冲直撞,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做出“真”教育,办出“真”学校,培养出为时代之所需的“真”人。

再次,应大力营造和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。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,教师是承担面向未来与肩负崇高使命的重要角色。

在每个人的一生中,没有谁的成长不受益于教育,没有谁一路走来能够离得开学校,没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中没受到过一个老师的教诲。可以说,我们的成长,就是靠教育,靠学校,靠一位又一位老师的教育接力,把我们摆渡到那个人生高地。


“国之兴,必贵师而重傅。”“敬教劝学,建国之大本;兴贤育才,为政之先务。”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,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尊师重教的程度如何,既反映着一个地方和部门的执政意识和能力,又体现着一个地方和部门对教育与学校,教师与孩子的态度与情感;既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,又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。

尊师重教,不是说在嘴上,挂在墙上,写在文件上,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。作为各个地方和部门尊师重教,除了对教育高看一眼,厚爱三分,把教育当成一项惠及千万民生的良心工程外,最大的行动就是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,支持学校办学的主体性,尊重教师工作的独特性,给教育以应有的关爱,给学校以应有的空间,给教师以应有的时间,应有的呵护,应有的善待。

我有一个最现实的想法,就是我们或许受限于诸多条件,一时半载还做不到真正的尊师重教,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教育、对学校、对老师不打扰、不添乱、不折腾,尽量减少额外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摊派任务,给教育一方宁静的土壤,给学校一片宁静的天空,给老师一块宁静的讲台,给孩子们一张宁静的课桌,让教育回到应有的路上,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方向上,让教师回到应有的本职工作上。

只有切实减轻中小学校和教师负担,持续营造宽松和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,并把这种执政行为,逐渐转化为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社会共同努力时,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,才会真正地入口、入眼、入脑、入心。

当然,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,对于来自外界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摊派与负担,不能来者不拒,照单全收,应该善于甑别,敢于拒绝,有勇气说“不”,体现出一种应有的责任与担当,一种必须的正气与底气!

什么时候中小学校的一片教育天空宁静了,教育的美好与幸福,就为时不远了!

来源丨汤勇晓语

版权说明丨速扒入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

相关文章

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

不知前世谁是我,此生过后又为何!生老病死痛折磨,更有相思无人说! 从哇哇啼哭落地,到风雨飘摇的残年,人生被残酷轮回! "家"一一一个多么平凡而又温暖的称呼。 无论你身处何处,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,年关除夕之际,无论你是坐飞机还是骑摩托,在大山深处的...

你的教养,就是孩子的起跑线

你的教养,就是孩子的起跑线

01 最近,朋友圈被下面这个可爱的偷拍刷屏了。 天津某条地铁上,一个小孩在年轻妈妈的怀里睡着了。妈妈怕孩子的脚踢到邻座的人,弄脏他人的衣服,就用手捧住孩子的鞋子。地铁到站前,她一直保持着同一个动作未曾变过。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则类似新闻。 也是在地铁上,一名男乘客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在车厢内吃蒜,并且肆意将蒜皮扔...

老陈醋造假,平遥古城吃了谁的醋?

不知道,为了在国庆长假期间赚个钵满盆盈,平遥古城的醋商们,暗地里磨刀和偷笑了多长时间。 国庆节刚过,一则“山西平遥生产假陈醋、2元醋贴标卖百元”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。 据媒体调查,在平遥古城,廉价的贴牌醋、勾兑醋在很多醋店都有销售,有的稍作包装,就变成售价上百元的“老陈醋”,有醋商坦言“专坑外地人”,当地居民买醋都避...

奋斗型失眠:熬夜是我的新续命方式

每夜凌晨三点,窗外的世界安静下来,很多人却无法入睡。绩效、房租、家庭……种种现实问题带来焦虑,困扰数千万失眠者。不过,焦虑和失眠并非毫无益处。对现状的不满足而产生的焦虑情绪,我们将其定义为“促进性焦虑”,由它引发的失眠应该是“奋斗型失眠”。今天我们要分享7位“奋斗型失眠者”的故事。这些睡不着的年轻人,在天亮之前,重启人...

微信朋友圈大逃亡

从当前的用户数量来看,微信以10亿月活成为全球应用第一梯队。在他前面只有20亿月活的Facebook,15亿月活的WhatsApp,12亿月活的Facebook Messenger,和10亿月活的Instagram。这四款都是Facebook旗下的产品矩阵,也就是说以公司为单位,微信在全球范围内只有Facebook一个...

家长群是怎样沦落为“马屁群”的?

家长群是怎样沦落为“马屁群”的?

近日,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出台《家校网络交流平台“五要五不要”管理规定》,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时:①休息时间不要发;②作业、成绩排名等不要发,批评表扬、拉票评比不发;③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、慈善、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。一般性通知,原则上不点赞、不回复,避免“拍马屁群”的出现;④与工作无关的言论、图片、链接等信息不要发,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