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速扒入 > 娱乐 > 正文内容

深扒徐峥的成功历程

速扒入2018年07月08日娱乐1350

话说昨日,《我不是药神》上映不过20个小时,票房已破3亿。虎嗅为此做过预测:30亿票房so easy。

中年妇女前几天已经看过点映,拉着死党的胳膊,眼泪都快把人袖子淌湿了。死党也是一边抹眼泪一边无比惊奇:“近十年,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你哭成狗啊!”

是的,大家用脚趾头都能猜到,今天我们要说的,是这几天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的监制及主演,如今饭圈力捧C位出道的山争哥哥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不讲讲他,实在说不过去啊。

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山争哥哥,其实一直对自己的出身极为低调,那口极为标准的普通话,黝黑敦实的长相和充满“爷”气的个性,简直能让人忽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爷们儿。

其实,徐峥不仅是一个上海人,还是一个从小生活在“上只角”的体面人。据说其曾外祖父曾是一位大资本家,解放前起码坐拥一家水厂和一家电厂。解放后,老头子留给家人的,仅剩一栋位于常熟路的老洋房。

不过,他从没有享受过小开之类的待遇——出生时,大洋房已经充公成为了上海人艺的宿舍,仅留下一间屋子给他家过活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徐峥从未不平过,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甘之若饴。他甚至从小学时就抱定一个信念:我天生是一名演员。

当然,他能有这样前卫的思想,完全是因为当演员能拥有“特殊待遇”。当时,上海市少年宫为儿童剧《考学》选角,徐峥那张自带喜感的长相被一眼看中——胖圆脸,耷眉毛,太适合当剧中那个善于鹦鹉学舌的小地主了。

虽然是个反派,他极珍惜。因为普通小学生正在苦逼赶作业时,文艺小学生徐峥可以呆在少年宫的后台享受课余时光;普通小学生必须认真上课,文艺小学生徐峥可以跟着剧组到处演(游)出(玩)。他还有各种谈资,让自己时刻成为同学中的焦点。

高二时,他终于半只脚踏进“专业门槛”——在话剧《原罪》里扮演奚美娟的儿子。那段时间,放学后直接跑兰心大剧院后台报到,一边排戏一边做功课。结束后,坐在何政军的自行车后头,两人晃荡着一起回家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从安福路一小到市二中学再到黎明中学,从少年宫到青年宫,山争哥哥从没离开过舞台。不演戏不上课(甚至旷课),他会到常熟路小礼堂看电影,或到安福路看话剧。

以至于1990年刚进上戏时,单单看片量,就高过同龄人甚至大四毕业生一大截。

其实,山争哥哥最想进北京电影学院,他想去外面的世界——常熟路、安福路、延安西路、华山路、茂名南路、长乐路……从小到大永远在法租界里绕来绕去,永远是熟悉的梧桐树,熟悉的门牌,熟悉的脸。

谁知事与愿违,北电初试就落了榜。原因很简单:形象不够好,气质不够佳。当初让徐铮占尽便宜的那张圆脸,成为了绊脚石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家隔壁的上戏给了他录取通知书。同班的有宁静、沈晓海和果靖霖,还有魔都阿姨妈妈肉疼了20年的“上海儿子”程雷。

大学时,由于徐峥前期基础好,虽然形象气质口音气场赶不上高大威猛的北方同学,但业务课一直是班级的扛把子。程雷总是倒数第一。

两人虽然成绩相差悬殊,但关系极铁,开起玩笑来从不打嗝楞——程雷有时起夜跑厕所,冲回宿舍总遇到闭门羹,大冬天也不例外。只听到门那头,幽幽飘来徐峥的笃定话剧腔:“把衣服从气窗里丢进来,裤子呢~内衣呢~裤衩呢~”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终于有一次,山争哥哥被程雷一整套地报复回来……

很长一段时间,上戏总有老师会拿两人比较:“程雷啊,普通话都不标准!看看徐峥,都是上海男小宁,差距怎么那么大!”

1994年,学霸徐峥和学渣程雷一起毕业。后者由于没啥思想包袱,被选进上海电视台当时最红的一档综艺节目《智力大冲浪》,做起外景主持。

4年后,程雷成为上海电视台的台柱,把阿姨妈妈们哄得不亦乐乎。后者纷纷写信打电话给电视台,要把自家闺女介绍给这个长得不算帅,看着特别暖的上海男小囡。

山争哥哥要曲折不少。

据说他大学时虽然是学霸,却是一个极为“别扭”的学霸,时刻不忘和老师、学校、自己的内心做“斗争”。

他深信戏剧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。

为什么要上台词课?都是表演嘛,表演对了台词自然就对了。为什么学校都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?这只是世界戏剧范畴中很小的一个分支而已。为什么我们从大一到大四,排来排去的就是绕不开《雷雨》?看看我那个去耶鲁念戏剧的朋友,人家花两年的时间已经看完不下两百个剧本,各个流派都被他捋一遍!

简直怀疑徐峥大学时之所以脱发,就是和日日缠绕着他的“心魔”密不可分——大四时破罐破摔,干脆给自己剃了一个光头,反正演话剧换各种发型头套,也方便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毕业后他名正言顺地回到最熟悉的地方,上海话剧艺术中心,成为一名话剧演员。

那段时间他不断磨砺演技。从哥尔多尼经典话剧《说谎人》里的谎话男列柳,到莎士比亚经典喜剧《无事生非》里的安东尼奥;从《商鞅》里的祝欢,到《股票的颜色》里的李少英……很少有青年话剧演员像他那样,刚毕业就能在重点或经典剧目里挑大梁。

据说那几年,国内话剧票友圈流传过一句话:“没看过徐峥的话剧,就算白去上海了。”

圈子外面,没几个人认识他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山争哥哥自我感觉不错。直到1998年的上海国际戏剧节,他自导自演两部先锋话剧《母语》和《拥挤》,将其当头棒喝。尤其是后者——40分钟,他在一把椅子上动弹不得筋疲力竭。结束时,整个人甚至被一张巨大的塑料薄膜紧紧缠裹,来展现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。

有个记者问他:“你想说明什么?你觉得观众能看懂你的戏吗?”

徐峥被问倒了。他一直自诩是知识分子,读的书看的戏都比普通人多得多,更自带一股与众不同的小众文艺腔。别说接地气了,如今看来简直是上气不接下气:

所谓小众,是一种气息和腔调,根本传递不出什么实质性东西,影响不到什么人,更无法去影响别人的价值观。

他突然明白:艺术应该是一种手段,个人的那些东西,应该摆到后面去。

山争哥哥顿悟,他觉得目前自己演的那些话剧神马的,都没啥大意思。但是日子依然要过下去。

他接到一个剧本——换到以前,绝对看也不看一眼的那种:《春光灿烂猪八戒》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在这之前他也演电视剧。什么《东方小故事》、《胡雪岩》、《周恩来在上海》、《上海沧桑》、《风生水起》……大都是历史正剧或当年重头戏——对于普通人而言,只一眼就会肃然起敬,拿起遥控器准备换台。

曾有一个传言说,当初《春猪》剧组来找山争哥哥,他曾极为抗拒,因为别人正是冲着他的圆又光的脑袋而来,这让他极为不爽。

还有一个传言说,猪八戒这个主角是徐峥“花钱”砸来的。

因为真·投资人前脚同意投钱后脚就反悔了,觉得《春猪》这戏太无厘头,他无法接受——那广大人民群众也肯定无法接受。没钱进账就没法发工钱更没法拍戏啊,剧组差点就地散伙。

最危急的时刻,导演范小天一声怒吼:“谁拉来投资,谁就演主角。”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徐峥动了心。他曾认真分析过这部戏——虽然剧情弱智,但猪八戒真是一个极为讨喜的角色。对于他这种在人艺抡大的人而言,演起来简直洒洒水。投资也不算大,之前几年的积蓄完全能填平咯。如果收视率惨淡也没事儿,多谈几个电视台成本都能回来。

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能干和审时度势让他应声而上,直接把钱拍在范导面前说:“我要演猪八戒,这些钱够不够?”

够!猪八戒就是你!

2000年,《春光灿烂猪八戒》正式播出,创下收视奇迹——辽宁收视率达到16.65%,湖南23.42%,江西28.33%,山东和黑龙江最夸张,双双破了30%!甚至很长一段时间,它成为了和《还珠格格》并驾齐驱的重播剧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这部剧甚至还入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材《艺术学概论》。当然不是反面教材,在书中,它被誉为“后现代电视剧艺术代表作之一”。

28岁的徐峥终于赚到了真正的第一桶金:除了片酬,还有多一倍的红利,外加国内一线喜剧演员的身价。

同年,获得了第十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。

山争哥哥不再觉得没意思了——名利双收,外加一枚影后老婆。那是他在午门“求”来的,当场把小陶虹弄哭了:“这男人居然敢在午门跪地求婚!太吓人了!我赶紧答应吧!”

文艺青年就此顺利转型,开始抛却“演员”或“艺术家”这个单纯的身份。

那段时间,徐峥推掉了各种类似“猪八戒”的戏,开始疯狂接各种戏,尝试各种角色——《李卫当官》、《天空下的缘分》 、《穿越时空的爱恋》、《长恨歌》 ……同时,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做着以小博大的投资。

比如2001年的大红剧《李卫当官》。徐峥又双叒叕遭遇剧组资金短缺的难题,他又双叒叕一次把钱拍了出来。不过这次,原本就是主角的他,用钱换来一个新身份——副导演。一人分管两块,玩儿得不亦乐乎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当时的影视圈,“潜规则”还没成啥气候,他那种“给钱就能演戏”的做派,被圈里不少人贬为“势利眼”。

徐峥曾说:

其实人人都有‘势利眼’。银行乐意把钱借给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;没有钱的导演希望遇到有钱的演员做投资……其实全是捆绑式收获名利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有时候‘势利眼’是个宝,让大家天天努力包装自己,时刻等待利用和被利用,以获取自己所需的利益。

渐渐的,上海男人山争哥哥在演艺圈有了好人缘,有了“爷”气。最有魄力的一次,就是无偿“投资”了《疯狂的石头》,从此和宁浩凑做对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(说是无偿,其实宁浩还是给报了来回机票钱。)

当时,宁浩获得了刘德华给的300万元人民币,说是让随便拍(鬼才信“随便拍”三个字)。他抖抖霍霍地拿着这些钱开始找演员。

“当时看中了小陶虹,想让她演道哥女票这个角色,就把剧本发到她邮箱……”宁浩曾一脸坏笑着描述如何与山争哥哥勾搭上,“谁知道徐峥居然会翻他老婆的邮箱,并先一步截胡和我取得了联系。话说徐峥,为啥要翻你老婆邮箱呢?”

为什么?因为精明的徐峥是和小陶虹共用一个工作邮箱啊!

徐峥一眼看中了这个剧本,开始疯狂地毛遂自荐——不过,没争着抢着要演主角。据说他也想给宁浩投一笔“赞助费”,只为让宁浩帮忙走个后门儿,安排个角色让他过过瘾——很久没见到那么精彩又好玩儿的电影了,不演上一把实在皮痒的难受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于是就有了大奸商“冯董”。这正是徐峥想要的角色,戏份不多。宁浩让他跳楼就跳楼,让他下水就下水,让他亲黄渤就亲黄渤。他演得很爽很满足。

最后,300万投资换来2350万票房,宁浩和刘德华都懵了,山争哥哥似乎早有准备,他只是感叹:“可惜这么好的片子和这么好的角色,太少。”

要不,自己当导演?做几个符合市场需求,符合大众口味,上对得起投资,中过得了标准,下能满足自己戏瘾的片子。

虽然这么想,徐峥没急着做——只是先慢慢将事业重心挪到电影这块儿。

那几年,除了宁浩再接再厉的疯狂后作《疯狂的赛车》,徐峥基本都是主演,并慢慢从内地一线喜剧演员转变成内地一线男演员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真正的转变或许起于2009年。那时,他一边排练好友何念的话剧《资本论》,一边参演着“囧系列”的第一部《人在囧途》。

我曾为这两部戏跑去安福路专访山争哥哥。

当时的徐峥看起来非常疲倦,半个多小时的专访过程中几乎没怎么笑过,总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。直到我问出这个问题:“听说《人在囧途》这部戏的灵感源自文隽?他曾在内地生活19年,对春运深有体会。”

原本昏昏欲睡的山争哥哥一下子回魂了,飞快回了我俩字:“瞎说!”之后,一脸无奈地说道:“大部分的桥段和笑料,基本都是我想出来的,这部片子基本是我在干导演的活儿……”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“监制和导演为什么写的是文隽和叶伟民?”我脱口而出。

山争哥哥像看傻波一一样看了我一眼:“文隽拉来的钱。”

当时的我无比尴尬,不知道能不能写,该不该写。

如今看来,《人在囧途》或许正是让徐峥决定演而优则导,继而自己投资拍片的一根关键稻草。

2010年之后,山争哥哥的电影之路大家基本都知道了,主要是两条线。一条是囧系列——继《人在囧途》之后的《泰囧》和《港囧》。

另一条和宁浩紧紧绑在一起——继《疯狂的石头》和《疯狂的赛车》之后,两人一同合作了《无人区》、《心花路放》、《黄金大劫案》(监制),当然还有最近人看人哭的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以上,统统票房大卖。

尤其是上映于2012年12月的《泰囧》,作为徐峥的电影导演处女作,上映首周票房就达到来3.1亿人民币,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制霸着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。

山争哥哥就此成为中国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的导演。

但他为此十分手足无措。他迷茫了,不知道以后到底是继续当导演,还是轻松做回演员这个老本行。

还有,出头的椽子先烂。《泰囧》开始遭遇各种质疑,比如《人在囧途》版权方状告其侵权;再比如有不少人吐槽说这电影太“三俗”了,简直影响恶劣,带坏祖国的下一代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其实不仅《泰囧》“三俗”,《港囧》和《心花路放》,都三俗得不能三俗了,甚至都有些“三观不正”。

原本小众文艺的徐峥,似乎跑到了另一个极端。

因为他认为,主流喜剧必须世俗,涵盖的人群面才能够广,才能够被大部分的中国观众所接受。

还因为,中年男人特有的危机感悄然而至。

他将许多看似成功的油腻中年男子心路历程,种种不堪和自私,直白白地罗列出来。虽然这个油腻点,被几部电影娱乐搞笑的外表点缀着,但依旧向外飘散着层层叠叠的油花,捞都捞不干净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他相信虽然俗不可奈,但肯定会有某个点戳中你,产生共鸣。

有人说这是山争哥哥的“爷”属性作祟,他真的一点也不像上海男人——甚至透过那几部电影,头头是道地分析着他如今的婚姻状态,继而为小陶虹掬一把伤心泪——看看哈,当年的影后,为了他几乎放弃了整片电影大森林。

所以,某种程度上《我不是药神》不仅催下无数人的眼泪,救赎了无数人的心灵,也救赎了他和宁浩。

山争哥哥成功记

山争哥哥依旧坚持着6年前的那个观点:

我们对好的电影有共识,是要做观众需要的电影。

只不过,他不再围绕着“某个油腻中产男纸的中年危机”做文章,而是“一个非常不堪的中年男人,一个自私的人,一个完全为了自保和自救的人。他的良心当中,那微弱的一点点善意,最后被无限放大了。”

这次,徐峥真的成功了。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